也谈教育的“以人为本”

Published On: 20/05/20170.1 min read2 words

以人为本

在互联网上用GOOGLE按一下“以人为本”这个词,会发现“约有1,570,000项符合‘以人为本’的查询结果”,涉及的话题也是五花八门。有人把“以人为本”用到教育上,认为现在的教育更应该注重“以人为本”。诚然,“以人为本”是我们考虑、处理与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首要原则和出发点,因为社会最终还是“人”的社会,其终极目标是要满足人的发展需要。换位到学校,  “以人为本”也就是一切以学校里的人为本了。那么“学校里的人”从狭义上说是指学生、教师、校长、学校后勤人员;从广义上说还应包括学生家长、学校上级领导部门。但无论是从狭义还是广义看,“以人为本”所针对的应该是“集体”,而非学生、教师、校领导这样的“个人”。

学校教育

看过一个理论家的文章,他说“以人为本”就是要以个体的人为本。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。因为“以人为本”绝不应该以某一个人为本,而是应以“集合”的“人”为本。多年前看过一个日本丰B车的广告片,想起来那应该是我第一次接触到“以人为本”这一概念。广告对丰田车的设计理念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,如车座的设计要符合何种身材的人,车头外壳钢板要用何种材料才能在危急情况下使司乘人员免遭创伤,甚至展示了将新造的车从飞机上扔下来进行试验的画面。在这里,“以人为本”就是以人的需求为本,但也不是针对具体哪一个人。按照这样的理念,丰田车的车座设计得既要让姚明坐上感觉舒适,也要让武大郎用石方便。如果单为姚明或武大郎制作,那不是设计而是“私人定制”。教育也是这样,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离开“私塾”进入学杖,那就要进入学校接受教育。众所周加,俄国彼得大帝的改革中专门有一项提到“学校教育”,就是要求孩子们脱离“私塾”式的“个体教育”,进入“群体”性的“学校教育”。从宏观角度看*这也是从“农业式教育”进化到“工业化教育”阶段的一大表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