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革人才培养模式

Published On: 24/03/20160 min read0 words

思维习惯

我国高等教育实施的是专业教育,专业面过窄,顺且过于功利化和职业化,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,出现“文化高,素质低”,“有科学知识,缺道德修养”的现象。从时代的要求和发展来看,这种模式非改不可。我们要构建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。这一基本模式的要点是:①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,使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建立在普通教育和较宽的学术视野的基础上。加强通识教育,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人类所有领域的知识。通识的意义在于强调“识”与“通”,即见识与智慧的通性,强调入的智慧及其对人类智慧的统摄。引导学生既受到良好的专业知识训练,同时又使他们具有智力技巧和良好的思维习惯。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,使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建立在较高科学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基础上:。新世纪对人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它要求现代社会的人才不仅要精于某一专门学科的知识,还必须对自然科学和人文、社会科学有相当的了解,这样的人才才有可能更好地适应社会,服务于社会。③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。使专业性人才既有理论知识又合实际能力,把所学的知识通过实践加以内化。成为一个高尚的人,有道德的人,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,为人类进步作出贡献。

教育目标

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改变以学科为中心构建的“三段式”模式,变为“三段式”十“三层次”模式,即“基础课——技术基础课——专业课”加入文社会科学知识的“做层次——小级层次——高级层次”。而且使这两大类加以综合渗透,佼我们培养肋人才要懂得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,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技能来完成特定的任务。同时还要懂得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,具备组织能力、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,因为21世纪时代变迁对教育的要求集中反映在培养人才的素质上。时代要求——人才素质——教育目标——教育形态,构成了教育社会双向驱动的链条,其中人才素质则是这根链条连结点。因此,探讨21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,必须反映到人才培养目标上,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,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,也只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,才能实现未来的教育目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