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目标”建构和编制过程的关系

Published On: 29/04/20160 min read0 words

共同趋势

从哲学意义上讲,人类的一切理性活动都有着一定的目标指向。就课程编制而言,无论是教材的编写,课程编制程序的组织,还是对课程实施效果的检评,从广义上讲都不可避免地要依从一定目标的指向。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,“三论”被引入课程领域。通过课程的目标化来控制课程系统,已被证明是一条完善课程编制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。为此教育目标具体化、系统化已成为当今不少国家教育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。

教育目标分类

然而,我国教育工作者往往只强调教育目的的研究,而对如何将目的具体化、系统化长期不重视.特别是对每一学科课程的具体目标,以及目标的系统化的重要意义缺乏认识,即令有教学计划和大纲的形式,也只是笼统地提出教学宏观目的以及学习内容的框架而己。这种状况严重地影响着课程的有效实施和教学水平的提高。因为没有具体的课程目标,课程实施的效果就得不到充分的保证。就无法确定学生是否通过具体内容的拿捏达到一堂课的教学要求,也无法避免教学中的盲目现象。而没有系统化的课程目标,教师也不可能利用有关学习结果与教学条件相互关系的规律,客观分析某项内容教学所需要的教学条件,使教学组织更加科学化,不利于教育的有关人员彼此进行准确的交流。因此,要提高课程编制的科学性和提高教学质量,必须改革当前不重视教育目的具体化研究的状况,以建立具体化、系统化的课程目标,来弥补一般政策规定的教育目的、教学计划的不足。在这方面,目标模式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基础理论。近年来我国教育界也开始做了一些尝试性工作,收到了一定成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