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学文化知识与感性知识的关系

Published On: 04/03/20160 min read0 words

根本任务

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,是向学生传授人类数千年来积累下来的科学知识。这些知识利用语言与文字的外完以独立的客体的形式,存在于新的一代之先,存在于每个个体之外。一定的社会根据其生产和生活的需要,按照科学的逻辑.将这些知识编入课程,编入教学大纲和教科书,循序渐进地系统地让学生学习和掌握。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,基本上都是间接知识,是前人对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认识与概括,而不是来自学生的实践与经验。学生学习这些知识是应该的。否则,学生就无法适应社会的要求:也就无法在人类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开拓新的认识领域,总结新的认识成果。由此看来,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,教学乃是以系统的书本知识为主体,实现知识的“再生产”,科学的“再生产”,文化的“再生产”。它的性质不是科学研究,不是在实践中进行知识的“初生产”,科学的“初生产”,文化的“韧生产”。教学活动的前提,是以已有的特定的知识体系为基础和出发点的,而不是以学生的直接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和出发点的。不能局限于学生在活动中的直接感受,更不能靠学生的直观感知而自行上升为理论。

教学改革

值得注意的是,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,我们将实践的观点运用于教育,特别应用于教学时,因理解上的偏差,导致教学工作的失误,这是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。如,在一个时期内认为干就是学,认为读书是学习,使用是更重要的学习;认为游泳术是在游泳中学会的。这些观点对学校教学影响很大。以此为理论指导,在学校教学改革中提出了开门办学、开门教学的主张,提出“田头是最好的课堂”、“车间是最好的教室”的口号,批判学校“闭门读书,其学无用”,主张从天下万事万物中学习,读所谓无字之书。其结果,是贬低了理性知识、书本知识对学生发展成长的意义,夸大了学生实践的意义、劳动的意义。其理论失误,是将实践是认识的根源和基础,不适当的运用于教学领域内.将知识的再生产,看作是知识的韧生产,将知识的传递、学习、掌握活动看作是知识产生的根源。由此,给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带来了严重的失误。历史教训,不可忘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