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构学生内心道德境界

Published On: 30/01/20160 min read0 words

道德发展的重要起点

学生作为品德教育的对象,他们已经在人生最初的过程中,接受了各种各样的影响,形成了一定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。这些已经形成的较稳定的思想观点、道镕意识、道德情感、行为习惯,有人称之为“内部道德环境”.或称之为“已有的心理状态”,或称“因式”,总之,是一个人有稳定倾向的道德状态。研究品德发展的内部动力,实际就是揭示教育者的道德要求的影响,进而转化为受教育者内心的道德追求、道德愿望与现有的主观道德境界之间的矛盾。因而,研究“主体道德境界”是揭示道德发展的重要起点。这个主体的道德状态,从根本上说,是在客观世界的影响下形成的,但是,当人们的道德观念、行为习惯形成之后,它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。

控制和调节

这种独立性明显的特点是有其能动性。它表现为对新的教育要求和新的环境条件能动地作出评价与选择,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反作用于外部环境,主动地去接受或排斥。这种独立性还表现为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能动地进行控制和调节,这就是所说的自我意识、自我评价、自我控制等等。这种自我意识越发达,往往越不容易受客观事物的影响。所以,品德教育并不是将客观的社会思想、道德规范简单地直接地移植于或注入于受教育者主观的过程,而是通过主体内部道德状态的折光(同化、调节)而发生作用的。

这种折光作用使德育过程呈现出新旧矛盾斗争的特点,它既包括新的道德要求与旧有的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,也包括着正确思想观点、道德规范与错误思想观点和行为习惯之间的矛盾。前者主要表现为知与不知的矛盾、能与不能的矛盾;后者主要是两种社会思想、两种道德观念、两种行为习惯、生活样式的矛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