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学的特殊性决定
文学反映现实
具体而言,文学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之所以不会消亡,是因为它具有其他的文化形态或媒介所不具有的特殊性.面对高科技时代的图像文化,它依然有自己存在的价值。这首先表现在它的高度的想象性。它完全存在于人的想象之中,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均是借助想象创造和再创造文学形象的。“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。”人人都可以在文学中找到自己的想象空间。这与人的创造性本质的丰富性展开十分吻合。其次,表现在它的深度的反映功能。文学反映的形象的间接性是它的短处,但文学对现实的反映可以深入到事物的内部、深层.可以展现人的内在心灵,细致地表现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微妙的心理变化.这是文学反映现实的长处,也是其他的表现方式和媒介特别是图像所不如的。
文学的静观
再次,是文学的静观的接受方式。所谓静观,是接受者必须处于与现实间离的一种虚空的心理状态,也即审美的心理状态。只有在这种状态中,主体才成为文学的接受主体,文学才能成为他的对象。这种静观的方式最大的好处在于,使人的心理上暂时脱离现实世界,亭受到一种在浮跺、速变、动荡和充满欲望诉求和纷争的世俗世界很难获得的一种心灵的宁静。文学就好似夏日乡村路上的凉亭,也如古代漫漫弹道上的驿站,使在人生路上疲惫奔波的灵魂获得些许的歇憩。